原创来源 卫sir 卫sir说
清朝真的很腐败吗
当然是真的,而且其腐败是系统性的、普遍性的。这里列举一个基层知县和百姓的年收入差距,可以一叶知秋。
该知县名为杜凤治,曾任广东广宁、四会、南海(现在的佛山)等县知县,他1814年生于浙江绍兴,举人出身。杜凤治一直写日记,为官14年,现存日记手稿40本,近400万字,留下了很好的日常记录。
杜凤治在南海县做知县时,年薪为45两白银,养廉银1500两,办公费30两,所有明面上的阳光收入就是1575两。看似不错,但这点钱根本不能维持他做县官的运转。
在当时的环境下,杜凤治并不算贪官,当时的老百姓也不认为杜凤治是一名贪官。他的名声很不错,既不得罪上司和同僚,对百姓也还算可以。
杜的主要开销是养师爷和送礼。官员们一般精通八股,但不熟悉地方治理,真正干活需要师爷。师爷要自己请,朝廷并不配备,也不给钱。杜凤治在南海任职时,一共聘请了7位师爷负责刑名(司法)和钱谷(财务),平均年薪550两,一年合计6000两开支。另外还聘请了收粮(征田税)、书启(文秘)、阅文(看考卷)等师爷,这些师爷略便宜,100两银子一年。
这样,在聘请师爷方面,杜一年的开支就高达一万两白银。
在官场混,还得送礼,1872年(同治十一年),杜凤治记录自己光送礼就花掉了两万多两白银,其中送两广总督11114两、送广东巡抚3445两、送按察使1355两、送布政使823两。作为参考对照,张集馨在《道咸宦海见闻录》中记录,1845年(清道光二十五年),他任陕西督粮道,给陕西巡抚一年四季就要送5200两。所以这个数据基本是靠谱的。
杜拖家带口去南海赴任,一大家子人本身花费也少不了,杜的日记里没有专门统计,但晚清官员李慈铭在《越缦堂日记》有记录,一年开支至少在1000两白银以上。李慈铭也算不上贪官,虽然养了3名小妾,但没有太多不良嗜好,基本上算中规中矩。
另外,官员们本身是一个利益团体,要维护关系,要经常走动,比较活跃的官员,基本上每天晚上都在各种饭局上,遇到节日、寿辰、婚丧嫁娶等等,也少不了互相送礼祝贺,这些开销也不少。
所以杜的实际开销是他阳光收入的20倍还多,钱从哪来?
最重要的收入是农业税,晚清农业税收是折成银两上缴的,广东粮价是100斤折合1两银子,但各州县却自设一套系统,要求100斤按5两银子上交,是市场价的五倍,中间的四倍溢价由各级官员分食。全国各地其他地方也好不到哪去,总的来说,税费的80%甚至90%都被各级官员中饱私囊。
征税就是杜凤治的核心任务,他每年三分之一的时间都花在这方面,遇到关键时点,杜凤治就带着征粮队在各地强征,征粮队有粮书、粮差、师爷、官亲等人,另有轿夫、衙差、壮勇等一百多人,浩浩荡荡扫荡乡里,遇到抗税的,便派兵勇将其绑回衙门,如果人跑了,就把其母亲或妻子押回来,然后放火烧屋。百姓见烧了房子,便会老实上交钱粮,以换回母亲妻子。
此外,当地的商家会常规性孝敬知县,杜凤治在广宁任职时,当地24家造纸厂,每年会送他1200-2000两银子;每地当铺开业,都要给杜凤治送50两银子,杜凤治家里人过生日,逢年过节,这些单位也都要不断地送礼孝敬。
算下来,像杜凤治这样一个还算清廉的清末县官,一年收入和开销居然高达4万两白银之多。
而同期,一个中等农户一年全部收入也不过30两左右;一个地主家的长工,年收入只有约10两银子,仅够两口人勉强吃饱。如果一家四口要度过一年,平时主要就是吃小米、玉米、红薯、土豆这些粗粮,偶尔能吃蔬菜,大部分情况下以咸菜下饭。肉类只有在逢年过节才能吃一顿。
而早在18世纪工业革命前期(乾隆年间),英国汉普郡农场的一个普通雇工,就可以这样吃:早餐是牛奶、面包和前一天剩下的咸猪肉;午饭是面包、奶酪、少量的啤酒、腌猪肉、马铃薯、白菜或萝卜。晚饭是面包和奶酪。星期天可以吃上鲜猪肉。
清王朝统治中国200多年,却搞得如此腐败,却让人民生活地如此悲惨,实在令人心酸,令人心寒!这种王朝,如何能不让农民起义,又如何能不让人民革命?!
所以,仅1902~1911年,各地反抗清政府勒索压迫的民变起事就多达1300多次,最终爆发辛亥革命要了清王朝的命。
请登录后查看回复内容